查看原文
其他

自然笔记:壳斗秋收记(上)

圆蜗牛 蜗牛社
2024-09-04

立冬前二日,天气晴朗,似小阳春的周末,我和爱自然的朋友们泡在植物园里,整整一天都在那一片“橡树”林里寻宝。暮秋的阳光透过高大的乔木林,我们跟随浙江山野的古可老师认壳斗科植物。


前一日,我邀母亲大人游植物园,请教她如何辨识壳斗果。她用老家的方言和我说小个子的是“苦槠”(音驹),卷卷壳的大个子叫“崽君”(即麻栎),全包的“小刺猬”即是“毛栗”。母亲小时候在山林里长大,她的眼睛比我亮,眼皮一抬就看到远远的树林子里哪一棵是苦槠。而我的脑袋彼时还是一团浆糊。虽然在植物达人训练营里已经跟着老师们初识过壳斗,CC组长还精心制作过一张壳斗叶片大集合的美图,不认识的依旧是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


古可老师在林子里迅速捡拾到12种壳斗的果和叶,我看看自己的篮筐,最多五六种。老老实实开启听课记笔记模式:

一、栎属

1-2.栓皮栎VS麻栎

二者都带着卷毛帽,我老眼昏花实在难分辨。我在林子里只捡到了麻栎,栓皮栎的树长在哪里都不曾注意,唉——


古可老师一出手,真相大白于天下:栓皮栎叶片的背面看起来被了白粉(叶背密被灰白色星状绒毛),而麻栎叶片的背面呢?


麻栎叶片正反两面的颜色看上去是差不多的。

栓皮栎的壳斗到底卷成啥样?借古可老师的美图来鉴定一记。


还是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来。只能再去一回植物园,找到栓皮栎和麻栎再做比对。世界上双胞胎何其多,不差你们两个,哼哼。


3.白栎

白栎的叶片宽大,边缘呈波浪状,林子里随手捡起就辨识出来。



可是,它的果看起来和石栎有些像哦,怎么区分呢?做过自然笔记,才发现石栎的果脐是内陷的,而白栎的果脐则是外凸的。母亲大人说,咱家小姨金秋捡了百来斤的“崽子”(永康方言),来年夏季做“崽子豆腐”有料喽。


4.小叶栎

好喜欢小叶栎,它明明就是迷你版的麻栎果嘛!


(具体形态请下拉至自然笔记手绘图)


5.娜塔栎

相貌长得与众不同,自然会在第一时间跃入人们的视野。娜塔栎非本土壳斗,它的叶子如粗大的鱼骨头,看见了就忍不住要捡一片压标本。果实寻不着,古可老师说他也还没见过娜塔栎果。




二、锥属

6.苦槠

苦槠豆腐,我小时候吃过。母亲大人说,要先把苦槠果去壳(一百斤果得三十五斤仁),果仁浸入清水二个月(去苦汁,勤换水,否则会发臭哦),再水磨成粉,过滤渣渣,提纯沉淀为苦槠粉(约十五斤),晒干后就可以做夏季饮品,还可药用,清凉解毒。

苦槠被壳斗全包裹,撑裂后整个果实掉落下来,最明显的就是它大大的果脐了。苦槠豆腐一时半会儿做不出,戳个好玩的陀螺却是极上手的。比起白栎做的陀螺,苦槠陀螺显然更胜一筹,不信,自己动手玩玩!




7.秀丽锥(尖齿栲)

植物园里的挂牌名有时并非是中文正式学名,比如查“尖齿栲”,《中国植物志》会告诉你,对不起,没有。好在蒋老师的博客上有专文介绍“尖齿栲”,它的大名真好听——秀丽锥。不怕名字乱,只要拉丁文学名在,一切都可以搞定。



不知秀丽锥的果实是不是还会长大,全包的又浑身长刺,想来味道会很不错。咱“能好怎”又蠢蠢欲动了。


8.钩锥(钩栲)

好希望在植物园捡(zuo)到(meng)板栗,发现一个裂开的刺球以为是,结果人家的名牌是“钩栲”。没发现钩锥的果实,也许是松鼠抢先一步了。



三、青冈属

9-10.赤皮青冈VS小叶青冈

壳斗纹路一圈圈,这是我对青冈的第一印象。若要我具体分辨什么青冈种,立即傻眼。古可老师又一次伸出手,请大家摸摸赤皮青冈的叶背,是粗糙的,而小叶青冈的叶背则是平平的。



四、柯属

11.短尾柯

当我们发现满地的“紫葡萄”,一阵雀跃欢喜。第一次见这么大个的壳斗果,怎么都捡不够。



12.柯(石栎)

缩小版短尾柯,古可老师叫它“石栎”,紫黑色的果壳覆着“白霜”,总有新鲜好感。“石栎“果然是名副其实,我们拿锥子戳它的果脐,坚如磐石哪。



手机记录的随堂笔记,图片差强人意。回家再做一份自然笔记,好好观察慢慢手绘,谁都能做出耐看的笔记来。


做完笔记,再来分享几本与自然相关的有趣童书,也许你可以踩着双11的节奏下个超高性价比的单子。

  1. 《自然图鉴》(一套四册,大名鼎鼎的松冈达英 著)



  2. 《14只老鼠》(一套12册,强烈推荐精装本,保证色彩印刷质量,岩村和朗 著)



  3. 《我的收藏:寻找大自然的宝藏》(还是日本人的书,盛口满 著)



    最后,推荐一本不是日本人的自然手作书,当当当当当——

  4. 《花草树木变魔术》圆蜗牛和高娜斯合作的“奇思妙想做手工”系列之一)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蜗牛社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